金鼎厨艺

辨清五液调五脏

人体中蕴含着许多水分。据研究,人体含有的水分约占总体重的70%,而且随着年龄动态变化,总体来说儿童时期人体含水量较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分逐渐减少。人体中的水分主要以血液、组织液以及细胞内液的形式存在,不同器官的含水量也不同,哪怕是人体的骨骼系统,也含有近15%的水分。

传统中医很早也发现了水分、液体与我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遂提出了津液概念与相关理论。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可以说,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生理活动产生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组织之内和组织之间,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同时,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将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并根据藏象理论与五脏相对应: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国家级名老中医阎小平阎老告诉我们,这五液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的到健康信号,它们的变化与我们的脏腑健康息息相关。

五液匮乏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阎老曾经接诊的一位李姓女患者。刚开始她只有口干和皮肤干燥,2018年3月份开始有低烧、关节痛、呕吐、排尿困难,还被查出了消化系统受损、胰腺受损,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她开始服用激素药物,最多时一次要吃21片藥。吃药后出现严重失眠、脱发、情绪烦躁、视物模糊、畏光、四肢无力、记忆力损伤,不得已找到阎老服用中药调理。

阎老指出,李女士的这些症状正是干燥综合征的典型表现,而在中医看来,最直观的体会便是“五液匮乏”,属于燥痹范畴。燥痹主要是津液耗损匮乏而见诸窍干燥,导致经脉痹阻,进一步发展为体损脏伤的病症。

五液有相应的脏腑对应关系,亦分布于五脏对应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因此,五液的匮乏反映了所对应的脏腑也出现了损伤。所以五液既是脏腑的晴雨表,也是判断疾病所涉脏腑的辨证依据。

五窍为眼、耳、口、鼻、舌,而五体为骨(齿)、筋(节)、皮毛、肌肉、血脉。上图是五脏与五窍、五体的对应关系。阎老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结合这些部位的异常症状、五液匮乏的情况来初步判断相关脏腑的情况。阎老告诉我们,如果出现了干咳、便秘、目涩、心烦、心悸、失眠、胃内灼热、胃脘嘈杂、齿发脱落、腰膝酸软等症状,需要考虑是不是出现了五液匮乏相关疾病。

出现上述相关症状,且长期难以缓解,说明可能有五液匮乏的问题。背后可能有相应脏腑出现了问题,养生防病也应格外注意,必要时及时就医检查。

补五液的关键在于调肾

阎老告诉大家,虽然五液有各自对应的脏腑,由不同的脏腑之气化生,但是有一个脏腑在整个五脏化五液的过程中起到了统领的作用,这个脏腑的津液亏虚会对其他脏腑的津液产生影响,这个“总统领”就是肾!改善五液匮乏,重在调肾。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其中的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而五脏对应的五液,正属于人体水液范畴,由肾所主。

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整个人体津液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的一部分,是多个脏腑,特别是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主管全身水液的肾起到了领导作用。

津液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当人吃下水谷精微后,饮食水谷通过胃对食物的“游溢精气”、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津液。津液再由五脏转化为五液,“水谷入,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张志聪《黄帝内经素注》)进而实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素问·宜明五气篇》)同时,“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难经·四十九难》)故而阎老提出津液之生成,一肾滋五液。

因此阎老在临床调理五液匮乏时,都会非常注重调理肾。闫老分享了自己临床常用的独家经验方——补肾清热育阴方,上文中的李女士就是用这个方子,从不能着凉、不能剧烈活动、不能疲劳受累,到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激素减到隔天两片,视力恢复正常、口干症状缓解、全身可以出汗、关节疼痛消失。

● 补肾清热育阴方

【药材】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百合、黄精、麦冬、天冬、桑寄生。

【功效】滋补肝肾、育阴清热。

【方义】本方为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方中以生地黄、麦冬、天冬滋补肾阴为君,臣药选用山萸肉补肝养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佐以泽泻利水渗湿、泻肾浊,丹皮清泻虚热,凉肝而泻阴中伏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脾湿,既助山药补脾,又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并配麦冬以润肺清热、金水相生,百合、黄精养阴润肺、滋肾填精。诸药合用,滋而不寒,温而不燥,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共奏滋阴清热之效,使燥去津存,燥痹得缓。

【注意】本方需由专业中医医师辨证诊断后,加减药物方可服用。请咨询中医医师。

针对日常调理,阎老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以调理肝、脾、肾三脏的穴位组合,以及两个适合益心液和益肺阴的滋液代茶饮。

名中医的家庭调理方

1.调理肝、脾、肾的穴位组合

● 三阴交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呈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个手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即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处,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 阴陵泉

【定位与取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时正坐屈膝或仰卧,于膝部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或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按之酸胀处即为此穴。

● 太冲穴

【定位与取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2趾跖骨接合部之间凹陷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取穴。亦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处即是太冲穴。

● 涌泉穴

【定位与取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取穴时可以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按揉方法

将上述四个穴位,逐个以指腹压住穴位,施中等力转圈按揉,逐渐加大按压力度,感到酸麻胀后按住不动30秒,再逐步减力,如此为一次按压。每天自上而下按压一轮,每个穴位按压20次。

2.益心液代茶饮

【药材】百合6克、生姜6克、大枣6克、麦冬6克。

【功效】滋阴生津,养心清心。

【方义】百合入心经,清心除烦,治汗多或汗少;麦冬入心、肺,滋阴润肺、调汗;大枣和生姜调和营卫,调汗。

【用法】上述药材洗净,用沸水冲泡或煮水代茶饮用。

【适宜人群】适宜有舌干、舌裂(舌体溃疡)、出汗特别多或完全无汗的人服用。心烦心悸、惊悸不安、神志异常者也可以喝。严重者可以每日两剂,症状轻者可以每天一剂。

3.益肺阴代茶饮

【药材】天冬6克、石斛6克、麦冬6克、沙参6克。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

【方义】沙参益肺阴、肺气,麦冬滋肺阴、心阴,石斛滋肺阴、益胃阴,天冬入肺阴、肾阴。

【用法】上述藥材洗净,用沸水冲泡或煮水代茶饮用。

【适宜人群】适宜有鼻干少涕(或无涕)、皮肤干燥、瘙痒、气喘气促、干咳少痰等症状的人服用。严重者可以每日服用两剂,症状不重者可以每日服一剂。

(编辑    车    翀)

受访专家

阎小平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学术继承人。

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华北地区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病协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擅长诊疗风湿病疑难重症及常见风湿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复发性风湿症等。创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名“大偻”及“寒热为纲”辨治体系。创立复发性风湿症中医病名“周痹”。 提出风湿病“五连环” “综合强化序贯治疗”的特色疗法,包括健康教育、医疗体育、中药为主、内外兼治、中西合璧等。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