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实用建议稳血压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高血压这一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高血压不仅会让患者承担身体上的痛苦,由于现阶段无法根治,长期服药和进行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掌握高血压的日常护理知识,积极稳定血压同规律服药一样重要。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体循环动脉血压,即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对于正常人来说,血压会随着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情况下,人的血压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变化比较明显的是收缩压。当年龄达到50岁以后,舒张压则会呈现下降趋势,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差值)则会随之加大。

临床一般将高血压疾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

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血压升高,且病因不明确,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90%以上。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有6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有家族患病史。

(2)精神和环境因素影响

长期处于焦虑、激动、紧张等精神刺激下可提高患病可能性。噪声和不良视觉的刺激,也会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3)年龄因素

一般来说,高血压的患病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上群体的患病率较高。

(4)不良生活习惯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长期过量食用钠盐、大量饮酒、摄入较多的饱和脂肪,都有可能使血压升高。

(5)药物影响

避孕药、消炎止痛药、激素类等药物,可能影响患者的血压水平。

2.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也被称作症状性高血压。其病因相对比较明确,常见的导致高血压的疾病有肥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肾脏实质损害、嗜铬细胞瘤、糖尿病以及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对于此类患者而言,高血压的暂时性或者持久性升高只是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正确自我护理

高血压患者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有些人仅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但这并不是您对其放任不管的理由。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同时,该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遵医嘱服药

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长期服用药物。药物一般分为6种:(1)钙离子拮抗剂;(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3)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4)β受体阻滞剂;(5)利尿剂;(6)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2.坚持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饮食

患者每日的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及以下。盐中的钠离子能够刺激血管进行收缩,导致血管壁水肿,升高细胞外渗透压,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同时,患者必须要限制摄入动物内脏,少食用肥肉和油炸食品,适当补充瘦肉和去皮的鸡鸭肉等优质蛋白质,多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等高膳食纤维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类为高钾食品,对稳定血压很有好处。

3.多喝“硬水”

合理饮水对于调节血压意义重大。相關研究表明,水的“硬度”和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若是缺乏这些离子,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饮用自来水、矿泉水等硬水。

4.戒酒

约5%~10%的高血压病是由过量饮酒引起的。高血压患者应采用阶梯法(慢慢减少饮用量和饮用频次)戒酒或限制饮酒,以防血压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

5.保持大便通畅

临床诊疗发现,便秘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用力排便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日常应多食用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足量饮水、适当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

6.坚持适当运动

运动前,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掌握病情和发病原因,进而决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持续时间。中老年患者可以选择步行、打太极拳、慢跑等。长期坚持跑步的人心肌纤维会增厚,因此心脏收缩能力较强,可改善神经系统对于血液循环的调节功能。

7.保持心情愉悦

轻松愉快的心情不仅能够稳定血压,同时还能够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文化水平,选择听音乐、看电影和外出旅游等放松方式,以缓解紧张心理。

8.规律作息

规律作息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而言十分有必要。应做到早睡早起不熬夜,每日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若是患者有失眠或者入睡困难的情况,可尝试用热水泡脚,加速血液循环,放松身心。入睡前不要玩手机,也不要进行刺激性较大的活动,以免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