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早做准备,化解“开学综合征”

在假期即将结束、新学期开始不久的这段时间里,中小学生之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入学不适应性的非器质性病态表现,比如不想上学、不在状态,或者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心理学上称为“开学综合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心理学技巧,帮助孩子们做好开学准备,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多种表现 让人烦恼让人忧

有些学生,会在开学前或者开学后几周的时间里,表现出异常的身体不适,比如失眠、嗜睡、头晕、头痛、心慌、胃痛、恶心、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开学初期的课堂上,有些学生也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小动作多、爱走神、无法安静、反应慢、紧张、不感兴趣等症状。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有厌学、做事拖沓、不守规则、懒散、不讲道理、挑事等不良情绪和坏习惯。

这种心理上或躯体上出现的反常现象,属于心理学上的应激障碍,是由人们大脑潜意识里不愿意面对的、不接纳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一些负向情绪或者体验造成的。

当人们经历一个较长的假期或者休闲时光后,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就会在心理和行为层面都面临一时难以适应的状况,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才能找到工作的节奏。这是正常的適应性过程。

通常情况下,我们允许这样的过渡期不适应性现象发生,因为大多数人通过自我调适,都能很快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四个技巧 远离“开学综合征”

青少年如果想要尽快从“暑假疯玩模式”转换到“学习模式”,化解“开学综合征”,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 调整作息有必要,培养时间控制感

开学前一周,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有序地进行一天的作息安排,提前帮孩子进行时间控制感的心理准备,让孩子预先适应时间管理的节奏,培养独立控制时间的能力。比如,制作事务计划表,鼓励孩子严格执行计划表,设置奖惩机制。如此,可以让孩子自我调节时间控制能力,拥有更好的开学状态。

2. 收心不能急刹车,良好心态迎开学。

暑假期间,孩子的心态比较放松,没有学业压力,情绪比较好。想到开学后即将面临的各种学习任务和作业等,孩子情绪不稳定也可以理解。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开学前三天进行“收心小行动”。比如,回顾暑假生活,敞开心扉聊聊各自感受,分享收获与遗憾。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谈一下新学期的期待与规划,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及时给予爱与支持。家长帮助孩子为暑假完美收官,孩子也会有更稳定的情绪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3. 行为习惯早调整,提高个人行动力。

假期里,很多孩子会放松自我要求,加上家长的宠溺,就容易变得懒散,依赖性强,凡事都想让父母帮忙做。

因此,开学前一周,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开学事项,并指导孩子独立完成适应性的任务,比如按时起床、吃饭、睡觉,独自穿衣、准备学习用品、打扫自己的房间等。

如此循序渐进,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行动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也能通过共同劳动更好地增进亲子感情。

4. 体育锻炼要重视,身心健康有力量。

暑假期间,一些孩子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不佳,精神状态不好,开学后容易出现身体疲倦和心理适应不良的情况。科学研究发现,每天坚持一小时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增强身体素质,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保持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因此,开学前一周,请家长和孩子每天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跑步、做操、打球、游泳、跳绳、跳远等,让孩子身心充满力量,以积极的状态迎接新学期的生活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