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如何看待不同孩子的行为差异

    

    世上的孩子分两种,一种是别人家的孩子,代表了符合社会规则和优秀标准的孩子;一种是自己家的孩子,存在各种缺点和各种需要纠正的行为。

    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有一个当仁不让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缺点,让孩子的言行最大可能地符合社会标准。每个父母都会用放大镜观察别人孩子的优点,观察自己孩子的缺点,趁孩子还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尽可能地去修正,唯恐错过修正的正确时机。害怕来不及,害怕孩子有缺点,害怕因自己的信息不全而耽误孩子,正是父母焦虑感的主要来源。

     有这样一些孩子,我们不妨叫他“麻烦制造者”:他们经常在学校挑战老师的耐心,既无法长时间端正地坐着,还经常走神或拉着旁边同学小声嘀咕;在家学习的时候会挑战家长的耐心,阅读的时候身体扭来晃去,上一分钟在做数学题,下一分钟就和你说起一个游戏。还有一些孩子,生性怯懦、胆小,日常生活中往往很不引人注意,他可能表现得很冷漠,尤其是面对陌生人能不理就不理,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往往内向羞涩,不喜欢主动结交他人;在学校里,他对学习的常规课程可能无法表现出热情,和同学也不容易打成一片……

     其实,每个人从生下来就是不一样的,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它可能与父母或周围熟悉的人拥有的特点相同,也有可能完全不一样。谨慎區分哪些是真正的缺点,哪些仅仅是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根据其特点,制定扬长补短的计划才能有的放矢。

     针对“麻烦制造者”,可以制定日程表,轮换做不同的活动,在满足他们对多样性、新奇性需要的同时,支持他们把所学所做坚持下去;允许独特的学习方法。

     针对腼腆、胆小的孩子,他们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和体能上,在接受他们的独处和学习方式的前提下,带领他们完成一些体能训练,而不是指望他们完全改变不爱运动这个习惯;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靠高学识和新观念吸引他人而形成,他们的社交圈大多是相同兴趣、相同常识、相同智商的人组成的。所以作为家长,可以当他们有了自己完整的思考时,允许或引导他们将自己独特创新的观念在一个一个小型的聚会中呈现和表达,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