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一)民族融合与饮食文化的大交流

(一)民族融合与饮食文化的大交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导致民族的严重衰弱。中原汉族地主阶级的封建政权,以及周边的大批民族开始造反。比如东北的鲜卑、乌桓,大漠南部的匈奴,西北的羌族等民族都迁入黄河流域。一些少数民族首领还凭借自己的力量建立政权,称霸疆土。于是,原本是中华民族聚居地的黄河流域,成为了多民族地区、民族大熔炉。
各民族聚居在同一地区,加速了文化交流,这在饮食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汉族饮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频繁变动,很多迁居中原的民族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北魏时期的鲜卑族就从大同迁都洛阳,与汉族混居。过了四十、五十年,几乎都变成了汉人的饮食习惯。一次宴会上,魏孝文帝以“横三三,纵二二,谁能辨出,赐金铃”作为酒令,让大臣们猜谜语。一位大臣猜出是“习”字,得奖了。荣获“金钟奖”。魏文帝此举的目的,就是想用“习惯成自然”的道理来启迪那些反对汉化的鲜卑人。当时汉化的民族不仅包括鲜卑族,还包括北方的匈奴、氐族、羌族、解族,南方的山越族、黎族、辽族、满族、英族。隋朝统一全国时,上述民族大多并入汉族。答对了。
另一方面,民族食品和外来食品被汉族吸收,导致中国饮食文化的新扩张。例如,这一时期“羌煮烤”闻名中原。 “羌煮”起源于西北羌族的羊肉煮肉; “千芝”起源于东胡族的烤全羊。这两种著名食品自西晋以来就被列入中华民族的食谱中。至今,它们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美味佳肴。
从汉朝到南北朝,中国始终对外开放。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张骞、班超先后出使西域;金代法显等人前往印度、锡兰取经等,都是众所周知的事迹。北魏时期,京师洛阳居住着一万多名外国商人。许多外国僧侣也来到中国。由于中外交往频繁,中国在饮食文化方面也吸收了很多海外有用的东西。例如,香菜和胡椒就不是中国本土的。被贩运后,很快在全国各地广泛食用,至今已成为我国人民的家喻户晓的调味品。北魏贵族所享用的餐具,如水晶碗、玛瑙盘、玻璃碗、红玉杯等,均来自进口。特别是从西亚引进的“胡床”和“胡椅”也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方式。汉代以前,中国人吃饭都是用矮桌端菜,席地而坐,与今天日本人的坐姿颇为相似。据《晋书·五行志》记载:西晋贵族“臣用胡床抱床……吉祥聚会,皆视为光”。可见,至少从西晋开始,整个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逐渐改用高桌椅了。同时,我国的特色食品,如酱料、豆制品等也逐步出口到西亚、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