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2)南方饮食习俗

(2)南方饮食习俗:我们常说的南方是指西南的湖南、广东、广西两省、云南、贵州、四川以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以及东南部其他省份。这些地区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从饮食习惯上来说,南方人主要吃稻米,山区人主要吃玉米、薯类作物。
米饭的制作方法比面食少得多。基本上有两种:煮粥和蒸米饭。粥也可称为粥。煮饭时,可以只用白米,称为白米粥;还可以加绿豆或红豆。绿豆有清火的功效。南方人夏天多吃绿豆粥;用糯米、白糖、莲子、花生、煮薏米仁及什锦蜜饯煮粥,称为八宝粥。江、浙、粤、广西、福建等省人民喜食甜食,八宝粥深受他们喜爱。湖南人不爱吃粥,一日三餐吃米饭。南方各省干米的烹调方法比较一致。一种是蒸饭,一种是炖饭。蒸米饭:按照习俗,米煮到七八岁时,倒入竹篮中,滤出米汤,将半生不熟的米饭放在木蒸笼里蒸20分钟以上。这样蒸出来的米饭就会松软香香可口。过去南方各省广大农村地区就是这样做饭的。焖饭:将米煮至半熟,盖紧锅盖,用小火慢慢煮。南方城市的居民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做饭。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炊具也在发生变化。如今,高压锅和电饭锅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觉得非常方便,但这两种锅的煮法仍然是炖式的米饭。用木蒸笼蒸饭只有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才能见到。南方人把刚煮好的米称为“鲜米”,未吃完的米称为“鲜米”。湖南人习惯将鲜米炒熟,配上辣椒吃;湖北人习惯把前一天吃剩的白菜、萝卜等与新鲜米饭一起煮,称为“烫饭”。尤其是在冬天,味道相当鲜美,让人感觉全身温暖。温暖的;江浙地区人们习惯将新鲜大米浸泡或用开水煮沸后食用,称为“吃泡饭”。
在南方,将大米磨成粉,然后加工成年糕、年糕、米粉等传统小吃。在众多的食物中,南方省份的人们有吃米粉的习惯。米粉是一种类似面条的米制品。将大米磨成浆,然后用特殊工具加工成细、圆或宽、扁的米粉。这种米粉可以煮着当“汤粉”吃。可以用油煎一下,当“炒米粉”吃。可根据不同口味添加调味料。米粉在南方各地都有独特的风味,如武汉的“炒米粉”、湖南的“酸菜米粉”、广西的“牛腩米粉”、云南的“过桥米粉”、广东的“沙河米粉”、“肠粉”等。
南方各地也有很多面食:包子、包子、花卷、烧饼、油条等,但人们一般都是在早上吃。湖北人称早餐为“早早”,习惯吃米粉或热干面、包子、油条等;湖南人习惯吃米粉或炒饭;江浙人习惯吃“阳春面”;四川人爱吃酸辣的“担担面”;广东人早上喜欢喝“早茶”。他们喝茶,吃各种小吃,主要是甜点。在南方,早餐品种繁多、精致,人们不太注重午餐和晚餐。南方人的饭菜主要不在于米饭,而在于菜肴。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原因,南方各省的口味差异很大,因此菜肴的种类丰富多彩。菜肴主要分为荤菜和素食两大类。
除回族居民外,南方地区大多数人在饮食习俗上没有太多禁忌。他们吃猪、牛、羊肉、鸡、鸭、鱼等,食用历史悠久。
我国畜牧业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万至七万年。据西安半坡、浙江余姚河姆渡等原始遗址发掘,发现猪、狗、牛、羊、鸡、水牛的骨头,其中以猪、狗、水牛的骨头最多。 。说明当时家畜饲养业已发达。商周以后,关于畜牧业、畜牧业的记载较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古书中关于猪的记载很多。猪又称猪、豚等,有人这样概括各地饲养的猪:“猪,天下动物皆有,但各异,生于青岩、徐怀者,耳大,生于延吉者,”。皮厚,梁永生者足足短,辽东生者白头,豫州生者短味,江南生者耳小,岭南生者白而甚。胖……”这说明养猪已经很普遍了。我国养牛的历史与养猪的历史不谋而合。春秋战国时期,牛的价值有所增加。原因是铁制农具的出现,使牛的地位从被人吃变成了为人耕地。牛成为了农民的生产工具和财富。如果你想生产,你不能杀更多的牛。 。因此,汉族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明确的规定:严禁宰杀牛,违者将受到严惩。只有当皇帝祭祀牛或者不能耕种土地时,才能宰杀牛。牛肉的价值非常珍贵。直到元代,吃牛肉的习俗才逐渐盛行。北方盛行养羊。南方气候炎热,羊肉偏干,所以只能在冬天吃。南方的羊比较少。近年来,吃羊肉火锅的人越来越多,养羊的农民也越来越多。南方人仍然以吃猪肉为主,其次是牛羊肉。
家禽的种类有很多种,现在我们日常饮食中最常见的就是鸡肉和鸭肉。鸡、鸭原本是鸟类,我国是最早驯化、圈养鸡鸭的国家之一。
我国人民养鸡历史悠久。在古代,鸡首先被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祭祀时必须用整鸡,祭祀后才吃鸡。因此,在元旦、红白喜事等重要日子杀鸡,以及有贵客时,杀鸡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我国古代鸡的品种很多:北方有一种尾巴长三四尺的鸡,还有一些体大肉肥的鸡,专门用来食用;北方有一种鸡,尾巴长三四尺,还有一些体型大、肉肥美的鸡,专门用来食用;北方有一种鸡,尾巴长三四尺,还有一些体型大、肉肥美的鸡,专门用来食用;北方有一种鸡,尾巴长三四尺。中部有鸡,三四尺高。江南有矮脚鸡。这些鸡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良和淘汰。现代食用鸡可分为食用型、产蛋型和两者结合型三种。
用鸡肉和鸡蛋做的菜肴不仅味道好,而且还能滋补强身。在古代,吃鸡是王公贵族的专属权利。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养鸡增多,老百姓在节日、红白喜事、宾客来访、妇女生产、体弱多病时也吃鸡。吃鸡的方法越来越多。
鸭子原本是水禽,但即使被驯化后,仍然离不开水。从古至今,人们都说鸭子性凉。不知道依据是什么?看来是因为它喜欢水。所以人们通常在炎热的季节吃鸭子。
我们的祖先吃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山顶穴人时期。人类不仅捕捞,还逐渐掌握了放养鱼类的技术。几千年来,鱼类的种类越来越多。鱼是日常食用的食物,也是宴会上不可缺少的。
南方人爱吃鸡鸭鱼,但餐桌上的蔬菜更多。蔬菜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多种维生素,是食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早已知道它的重要性。
《诗经》文中提到,当时作为蔬菜的植物有20多种,但荇菜、茶叶、红薯、根茎等部分植物被退出了蔬菜行列。也许它们不好吃,又变成了野草。
战国秦汉时期,蔬菜主要有葵花、葫芦、大葱、大葱、韭菜五种。葵在当时被尊为“百菜之王”,在许多书籍中都被提及。如今,有些地方仍然种植它,被称为冬季凉菜。广藿香是一种豆芽的嫩叶。战国时期人们常将其泡汤食用,但如今人们已不再将其作为蔬菜食用。大葱和韭菜这三种蔬菜至今仍是我们常吃的。萝卜、萝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尤其是萝卜,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栽培,红萝卜、白萝卜、绿萝卜品种繁多,产量高。它们是我国最受欢迎的萝卜。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蔬菜。长豇豆,又名长豆,是夏季食用的菜肴。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泡在豆角里吃。也可以将它们捞起放入沸水中,在阳光下晒干,冬天则可以烘烤。这些菜都是我们国家种植的土菜。
魏晋至唐宋时期,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鲜蔬菜品种,如茄子、黄瓜、菠菜、生菜、扁豆、剑豆等。在这个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蔬菜如由于还种植了白菜、茭白等,尤其是白菜几乎占据了餐桌的主导地位。
元明清以来,我国与外界的交流增多,蔬菜品种的引进也增多,如胡萝卜、辣椒、西红柿等。他们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和爱戴。推广速度快,产量高。它们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有种植。
现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将会培育更多的蔬菜品种,也会从国外引进更多的新品种。那么我们的餐桌就会更加丰富。
南方河流湖泊众多,气候适宜动植物生长。这是南方饮食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也造成了南方饮食风俗习惯的差异。从食物的味道就可以看出饮食习俗的特点。四川人喜欢辣、酸、香的菜肴,菜肴多以煎、炒、干烤、干炒为主。例如四川著名的灯影牛肉,就是以牛后腿肉为原料,经过切片、腌制、晒干、烤、蒸、炸、炒等工序制成。其色泽红亮、味辛辣、鲜美。因肉片切得又薄又透明,透过肉片能看到灯光的影子而得名。还有一道川菜名菜,炒鱿鱼丝,是用鱿鱼丝、猪肉片、冬笋和各种调料一起炒。又比如夫妻俩的牛肉片、麻婆豆腐等,以辣为主,但每道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浙江和福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相似,都喜欢酸甜的食物。江苏人又喜甜,所以做菜时总会放些糖。厨房里的生食很甜。湖南人喜欢吃酸辣的食物,比如麻辣子吉首酸肉,都是湘菜中的特色菜。南方各省口味多样,菜肴丰富。加之南方各省水陆交通便利,菜肴交流十分便利,所以南方的宴席十分丰盛。宴会上也有很多礼仪规则。
在南方,用方桌或花园桌来招待客人。过去,餐桌的布置非常讲究。桌子的摆放位置与房子的朝向有关。南方农村的房屋结构一般是中间是正房,两侧是厢房,后面是厨房。如果房子是西向东或东向西,那么桌子的接缝必须朝向南北方向。如果房屋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那么桌子的接缝应朝向东西方向。朝外的一侧是上座,两侧各有两个座位,左边一个是大座。如果使用花园桌,则桌缝没有方向。座位排列以中间位置为基础,然后从左向右向下移动。最小的座位属于主人,但靠近主要客人,以便于交谈和倒酒。筷子、酒杯、碗、勺等应在宴会开始前准备好。两根筷子的长度必须相同。
宴会的菜肴可以简单到四小盘四碗,复杂到八盘八碗或十盘十碗两汤。以湖北为例,家庭宴席上一般上四盘冷菜:炒花生、咸鱼、腊肉、香肠等或凉菜;然后上热菜,热菜必须有两三个。一般以蒸肉、红烧肉、红烧肉等为主,宜用大碗盛。然后提供六到八道用野味、牛肉和各种蔬菜烹制的油炸或烧烤菜肴。鱼是不可缺​​少的,汤也是不可缺少的。湖北人喜用排骨汤、砂锅炖鸡汤等隆重招待客人。家宴有两种汤,先是咸汤,后是甜汤。一般家庭宴席,一汤就够了。宴会上吃鱼时,不能把鱼翻过来吃,更忌说“翻”字。看来这个习俗在全国都很流行。
宴会上少不了酒。酒是如何走进人们的宴会的?
葡萄酒是由碳水化合物通过发酵形成的。自然界中有很多含糖的野果,当温度合适时,它们会自然发酵。这是大自然赐予的果酒。原始人类喝的第一种酒就是这种果酒。据对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发掘,出土了许多酒器,如尊、嘉嘉等,这些器皿都是用来盛酒的,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酒——制作技术。到了商代,农业生产已经发达,粮食丰收,帝王贵族的饮酒文化极为盛行。说纣王乐于酒池肉林,并非没有根据。商代的高档酒称为“昌酒”,古代文献称其为“鬬鬯”。鬯为黑粟,鬯为香草。这是一种用黑小米和香草酿制的好酒。在商代,这种酒主要用于祭祀。后来周王也用此酒犒赏大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酒已成为祭祀、会盟、庆祝胜利、接见使节等各种重要场合必不可少的物品。
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用曲来酿酒。这是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秦汉以来,制曲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酒的品种也增加了不少。不仅大米和大米用来酿酒,高粱也用来酿酒。
唐宋时期,酒曲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品种也更多。不仅粮食酒,果酒、药酒也受到重视。唐代盛行酒,药酒有薏米酒、天门洞酒等。宋人朱汴在《曲洧归闻》中列出了210种名酒。
酿酒技术的发展,使得葡萄酒的产量增加,葡萄酒也从王公贵族的特产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民间在除夕、婚嫁、生日、招待宾客等宴会上都会用酒招待客人。
宴会上酒的规则如下。第一道菜上桌后就可以倒酒了。倒酒者是主人或主人指定的人。酒是按座位顺序倒的,以免得罪客人。南方人在宴会或独处饮酒时,将酒从壶或瓶中倒入杯子中。他们很少用碗轮流盛酒。这种习俗仅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宴会开始时,主人一般先敬酒,敬酒几句,敬酒三轮后,即可畅饮。这种习俗不仅汉族有,南方少数民族也有。 《酒歌集》书上说,侗族的宴会上,“主人指定店里的小亲戚们转身喝完;第二杯从右转,称为“左右”,第三杯为自饮。此宴开始时的三杯酒,无论宾主,无论酒量大小,大家都敬酒。”在宴会上,不但要敬三杯,还有敬酒的习俗。喝三杯酒作为惩罚。客人经常因为迟到或在用餐时说错话而受到惩罚。为什么都仅限于“三”呢?中华民族古代哲学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使人们认为“三”是最完美的, “三”是很多的意思。诸如“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不超过三个”等词语都以三个为界限。因此,在宴会上,用“三遍”来表示满园的意思。是敬酒还是罚酒,如果发生三次,就看人了。
宴会上为了活跃气氛,常用来劝酒。古代文人常常在宴会上吟诵诗词、作诗、作画、施酒令,直接或间接地鼓励人们饮酒。主人请客人喝酒,客人向主人敬酒。宾客互相请酒。气氛热烈、优雅,形成了古老的饮酒习俗。现在这种习俗几乎消失了。这可能是因为诗书画对文化素养要求很高,而酒令之类的游戏又非常繁琐。还有一些较简单的游戏,如民间流行的猜谜游戏。
南方各省的饮酒种类也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习俗。西南川黔省及中南省山区以饮酒闻名,多以玉米、红薯为原料酿制。好酒叫“包古老烧”。东南及沿海省份喜饮黄酒,以绍兴老酒、绍兴黄酒最为著名。绍兴的“女儿酒”是黄酒品种之一。旧时,女儿长大出嫁时,从地里取出“女儿酒”,作为嫁妆或招待宾客,故名“女儿酒”。黄酒的酒精度数一般不高。饮用时,通常要慢慢地喝。南方宴席中均使用白酒、米酒、红酒(黄酒及其他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