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蕲蛇的鉴别,蕲蛇如何鉴别

  蕲蛇 : 蕲蛇为常用贵重中药材,曾以 “白花蛇” 名始载于 《开宝本草》,蕲蛇之名见于《本草纲目》。
【别名】白花蛇、棋盘蛇、尖吻蝮。
【来源】 本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 的干燥体。夏、秋季捕收,捕得后除去内脏,洗净,盘成圆形,用竹片撑开,烘干,称为 “蕲蛇鲞”,或直接烘干,称为 “蕲蛇棍”。
【产地与销售】 主产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销全国。
【化学成分】 主含蛋白质、脂肪、皂甙。头部毒腺中含多量出血性毒,少量神经性毒,微量渗血性成分及促进血液凝固成分。
【性状鉴别】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17~34cm,体长可达2m。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上颌有长毒牙1对,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 “V” 形斑纹17~25个,多为24个,其 “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虽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显露突起,两侧具有多数肋骨。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以头尾齐全、条大、花纹斑块明显、内壁洁净者为佳 (图12-70)。


图12-70 蕲蛇 (尖吻蝮) 外形图


【显微鉴别】 背鳞表面观 取背鳞1片,用水装置,观察。外表面: 鳞片呈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形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具端窝2个。横切面观: 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乳头状突起,使外表面呈波浪形,突起部的真皮含较多色素。内表面较平直,无乳头状突起 (图12-71)。


图12-71 蕲蛇背鳞外表面、横切面简图


A.1.游离端 2.端窝 3.脊纹 4.乳突 5.基部 B.蕲蛇背鳞外表面乳突 C.1.外表皮 2.色素 3.真皮 4.内表皮


粉末 淡黄色或黄白色,气腥,味微咸。①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黄色,侧面观表面具半圆形或乳头状突起,表面观呈类圆形、卵形或类多角形隆起,覆瓦状排列,直径18~45μm,布有淡灰色或淡棕色细颗粒状物。②表皮近无色或淡黄色,表面观细胞界限不清楚,密布暗棕色色素颗粒,多聚集成不规则网状或分枝状。③横纹肌纤维较多,无色或淡黄色,多碎断,侧面观多呈薄片状,边缘较平直,完整者中段直径27~306μm,有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纹平直或微波状,有的不清晰,横断面呈圆形或类椭圆形,有小孔或裂隙。④骨碎片近无色或淡灰色,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类圆形或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少数排列不规则,骨小管较细,有的表面可见细密的斜行交错纹理 (图12-72)。


图12-72 蕲蛇粉末图


1.角质鳞片 2.横纹肌纤维 (a.侧面观 b.横断面) 3.表皮 4.骨碎片


【炮制】 蕲蛇 去头、鳞,切成寸段。饮片呈小段状,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有鳞片痕,近腹部灰白色,内面腹壁黄白色,可见脊椎骨或肋骨,气腥,味微咸。
蕲蛇肉 去头,用黄酒润透后,除去鳞、骨,干燥。饮片呈小段状,黄白色,略有酒 气。
酒蕲蛇 取蕲蛇段,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文火加热,炒黄,取出干燥即可。每蕲蛇100kg,用黄酒20kg。饮片表面色泽加深,略有酒气。
【功能与主治】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麻风疥癣。
【用法与用量】 3~9g; 研末吞服1~1.5g。本品有毒,慎用。
【附注】 伪品 (1) 游蛇科动物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 (Cantor): 产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体背紫灰色,有菱形黑色斑纹30~40个,花纹中心和边缘均为黄色。腹部散布着交互排列的灰黑色长方形块斑。
(2)蝰科动物蝮蛇Agkistrodon halys(Pallas),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头呈三角形,颈细,背部褐色,两侧各有一行黑褐色圆斑。腹部灰白色,具黑白斑点。
(3) 蝰科动物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guamatus (Cantor): 产于华东、中南及甘肃、四川、贵州。头呈三角形,覆以细鳞。体背褐色,有一行较大和二行较小的黑褐斑纹,形似龟壳,又名龟壳花蛇。
上述几种伪品蕲蛇,有的在外形上或一部位有近似五步蛇之处,但只要掌握五步蛇的主要特征,即龙头虎口,背有24个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尾有佛指甲。依此可予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