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北沙参的鉴别,北沙参如何鉴别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ria littoralis Fr. Schm. ex Miq. 的干燥根。

【产地及采收加工】

北沙参商品主要来源为栽培品,主要栽培于山东、河北两省, 广东、福建、辽宁、江苏、浙江、台湾等省亦有分布(野生或栽 培)。主产于山东莱阳、莱西、即墨、牟平、昌邑、寿光;河北昌 黎、乐亭、定州、安国、滦南、安平、博野;广东澄海、陆丰、饶 平、遂溪、潮阳、阳江; 福建晋江等地。尤以山东莱阳所产量大 质优,为地道药材。

北沙参商品有春参、秋参之分。春参在冬季播种,至第三年 初伏前后收获; 秋参在次年白露到秋分当叶微黄时收获。春参多 种于贫瘠土壤中,需生长2年,但质优; 秋参多生长于肥沃土壤 中但质不及春参,莱阳地区所产多为春参故质优。采收后除去地 上茎及须根杂质,置于沸水中略煮并趁鲜剥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得“毛参”。“毛参”中挑选优品再蒸,搓条,刮去参条上的小疙 瘩及不平滑地方,晒干即得优质之 “净参”。

【商品源流及经验鉴别】

北沙参商品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5cm,直径 0.3~1.5cm。上端稍细,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中部略粗,尾 部渐细。表面淡黄白色,粗糙,全体有细纵皱纹或纵沟,并有棕 黄色或白色点状皮孔和须根痕。质坚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 浅黄白色,木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甜。

莱阳沙参又名小子沙参,呈细长圆柱形,分枝极少,其细如 香,头尾粗细均匀顺直,表面淡黄白色,光滑洁白纹细嫩。出口 规格为:长40~50cm者,直径不超过0.5cm,约20条捆成一把, 名为“(莱阳)小子沙参”(过去莱阳沙参多在莱阳胡城地区集中 加工,有陈长茂、慎德堂等名牌产品)。

其他产地所产之北沙参商品则有分叉,常呈上粗下细,色发 黄,体粗糙,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及未去净栓皮的黄棕色点状痕。南 方如广东等地所产则更因条粗短,质松粗糙不为上品。

另外,山东即墨市金口湾半岛上的王村,有少量栽培,因栽 培细致,加工精细而品质优异,因其地处丁字港南岸半岛上,故 名为海南参。(本世纪初曹炳章之《增订伪药条辨》中描述其“条 细质坚、皮光洁,色白,润泽,为最佳”)

野生之北沙参则多表皮粗糙、色萎黄、体质松,条干不直不 匀且多弯曲。

【规格等级】

过去,莱阳沙参规格有大把、小把之别,大把每箱75kg左右, 小把每箱25kg左右,另有一品别名为“秃面”,每箱仅5kg左右, 均束以细线。

现行北沙参国家标准为:

一等 干货: 呈细长条圆柱形,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质 坚而脆。断面皮部淡黄白色,有黄色木质心。微有香 气,味微甘。条长34cm以上,上中部直径0.3~ 0.6cm。无芦头、细尾须、油条、虫蛀、霉变

二等 干货。呈细长条圆柱形,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质 坚而脆。断面皮部淡黄白色,有黄色木质心。微有香 气,味微甘。条长23cm以上,上中部直径0.3~ 0.6cm。无芦头、细尾须、油条、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 呈细长条状的圆柱形,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质坚 而脆。断面皮部淡黄白色,有黄色木质心。微有香气, 味微甘。条长22cm以下,粗细不分,间有破碎。无芦 头、细尾须、杂质、虫蛀、霉变

【优劣评价】

北沙参商品中,以条细长均匀,色白嫩,外皮去净表面光洁 且质坚为佳,而条过粗短或粗细不匀、色黄、外皮粗糙、质松者 为次。以山东产品最为闻名,当中莱阳沙参、海南沙参均为佳品。 河北等地引种者质量亦可,南方引种者则多质次。野生品为最次。

【地方习用品及混伪品】

1. 山西雁北地区将同科植物硬阿魏Ferula licen tiana HandMgt的根,加工后称加工沙参,作北沙参药用。别名沙茴香。其 形状与北沙参相似,带栓皮的表面呈淡棕黄色,黄褐色,除去栓 皮的淡黄白色,有细纵皱纹,点状皮孔样疤痕及须根痕。体轻质 脆,易折断。臭微、味淡。

2.过去有些地区以石竹科山女娄菜Melandrium tatarinowii (Regel) Tsai的根误充北沙参。其根为多数细长圆柱形根簇生在 根茎上,有的根已与根茎分离,根茎顶端膨大,有数个茎基痕。根 长约15cm,直径0.3~0.8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光洁,细 腻,有的有灰棕色栓皮残存。有点状皮孔样疤痕及纵沟。质硬而 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皮部薄,有的已与木部分 离。臭微,嚼之微有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