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这些指标能确诊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病。临床将急性尿路感染和急性肾炎以外的肾病统称为慢性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隐匿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等。在患病初期,如果仔细观察患者的尿液可见泡沫、血色、血液。此外,患者还可出现夜间起夜次数增加,眼睑、面部水肿等症状。不过,在慢性肾病早期,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十分明显,大多数人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如果不能及时确诊,任由该病发展至恶性阶段时,患者会出现贫血、明显的疲劳感,甚至罹患尿毒症。

确诊指标

1.尿微量白蛋白

对于早期慢性肾病患者而言,主要、可靠且敏感的检查指标是尿微量白蛋白(英文缩写为ALB)。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越过肾小球基膜。因此,健康人的尿液中仅含有浓度很低的白蛋白,其正常值为小于20毫克/升。

当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升高时,说明肾脏的滤过功能产生了问题,肾小球基膜受到损害,其通透性增加,可导致白蛋白进入尿液,引起尿白蛋白的浓度持续升高。根据检查结果,结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化验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医生可以进行准确诊断。早期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值为20~200毫克/升,进展期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值可超过200毫克/升。

2.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的比值(英文缩写为ACR),是应用患者尿中白蛋白的值和尿肌酐的比值,衡量其尿白蛋白的水平。尿肌酐和尿量之间有极好的相关性。尿肌酐以恒定速率经过肾脏滤过,不会受到肾脏基底膜病变等因素的影響而发生改变。因此,利用尿肌酐进行校正,可以排除尿量影响尿白蛋白的排泌量等因素,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的比值,可以更为准确地反应患者的肾功能状态,以便进行临床诊断。

在正常人的尿液中,该数值应不超过30毫克/克,当常规检查结果发现ACR超过30~300毫克/克时,提示患者为微量白蛋白尿,若指标超过300毫克/克,则属于白蛋白尿。

3.其他指标

血尿素氮(英文简写为BUN)、尿免疫球蛋白G(英文简写为IgG)、a1微球蛋白(英文简写为a1-MG)也是对肾脏受损情况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的数值越高,说明人体肾脏的滤过功能越差,肾功能减退越严重。

血尿素氮是血浆中除蛋白质外的另一种含氮化合物,经肾小球滤过后排出体外,其正常值为2.9~7.5毫摩尔/升。肾功能发生问题时,这一数值将升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测定值会因饮食内容有所变化——高蛋白食物摄入过多也可导致指标异常升高。

尿免疫球蛋白G是大分子蛋白质,其正常值为7~12.6克/升。这一数值升高说明人体的肾小球滤过膜已严重受损,提示肾功能恶化。

a1微球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体液及淋巴细胞膜表面,经代谢在尿液中的数量微乎其微,其正常值为0.48~4.24毫克/升。a1微球蛋白在血清及尿液中增高的原因有:肾小管重吸收和代谢的能力降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体内合成过多;淋巴细胞破坏释放。

wfkenfWyWkTOgPSuctxZQg==

有基础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关注肾脏功能,仔细观察尿量、尿液颜色,每月检查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肾脏损伤问题,降低慢性肾病的发生风险。当怀疑发生慢性肾病时,应接受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肾脏活检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利医生确定疾病,判断肾脏是否存在增大、泌尿道是否存在堵塞等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慢病”患者应注意防范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其发病原因多样,常见的“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是重要的慢性肾病致病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都会对血管造成损伤,进而引起慢性肾病,甚至是肾衰竭等不良后果。因此,“慢病”患者应加强对“三高”的控制。

1.高血压患者应定时监测血压,严格遵医嘱用药。

2.糖尿病患者应该严格管理饮食,控制摄入食物的热量,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饮食应营养均衡、合理搭配。牢记常见食物的升糖指数,避免摄入升糖指数过高的食物。

3.高血脂患者应尽量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选择低油的烹调方法,减少摄取高胆固醇类食物。

4.应注重锻炼身体,规律作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提高抵抗力。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慢性肾病的发展,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您或家人若有身体不适,应尽早去医院诊治,结合相关的检验项目,对照检验指标完善治疗,以保身体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