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耳针

耳针是通过针刺耳廓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身体部位在耳廓上都有一定的“代表区域”。这些区域按一定顺序有规律地分布在耳廓上。当人体某一部位发生疾病时,相应的耳廓部位常会出现压痛、抵抗力下降或形状、颜色的变化。通过对这些耳廓反应区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可以治疗相应的躯体或内科疾病。同时,根据耳廓上的反应区域,还可以对躯体或内科疾病的部位和变化起到辅助诊断作用。

耳廓的表面解剖结构和解剖名称

耳廓的上3/4主要由软骨组成,并覆盖有皮肤。下1/4以脂肪组织为基底,覆盖有皮肤,称为耳垂。

耳廓的神经来自脊神经和脑神经。它们相互交叉、重叠,分布十分复杂,包括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三叉神经、耳颞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等。颈外动脉,常伴随上述神经。

人体生病时,耳廓的某些部位会出现反应。如耳穴压痛、阻力低、变形、变色、脱屑、起水泡、充血等。这些部位就是我们耳针治疗的刺激点,称为耳穴,又称反应点、压痛点、良导点、敏感点。耳穴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耳廓就像子宫里倒置的胎儿,头在下,脚在上。

耳针的穴位很多。现仅选取14个最常用的穴位介绍如下。

①心。在耳甲腔的最深处。主治失眠多梦、心悸惊悸、舌痛舌炎等。

②胃。在小腿螺旋消失的地方。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头痛、失眠等。

③ 肝脏。胃穴上方、外侧。主要用于治疗肝病、头晕、惊风、胸胁闷等。

④脾。在胃的外侧和下部。主要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腹泻、肌肉无力等。

⑤ 肺。围绕心脏点的顶部和底部。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感冒、咳嗽、哮喘)和皮肤病(荨麻疹、瘙痒)。这也是针灸麻醉的一个要点。

⑥肾。在相对螺旋的下边缘,心点的正上方。主要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肾炎、膀胱炎、遗精等)、耳鸣、听力下降、头痛、神经衰弱、骨折痛等。

⑦神门。在三角窝中,靠近对耳轮大腿外侧1/3处。此穴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常用于各类疼痛。这也是针灸麻醉的一个要点。有镇静作用,可用于失眠、烦躁等症。

⑧同情。对耳轮小腿末端,与耳轮内缘交界处。此穴能松弛内脏平滑肌,扩张血管(如内脏或血管痉挛、疼痛),可治疗自汗、心动过速等。

肾上腺。在耳屏的上外侧,将耳屏分为两等份,此点在下1/2处。具有调节血管舒缩的作用,如治疗血管痉挛、高血压、低血压等,也可用于治疗发热、咳嗽、哮喘等。

⑩皮质下。对耳屏内壁上。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用于各种疼痛、神经衰弱、休克等。

⑪内分泌。位于屏幕间凹口的底部。主要治疗内分泌疾病,如月经不调等。

⑫脑干。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最深凹陷处。主要用于治疗惊风、休克、脑发育不良、头痛、头晕等。

⑬ 隔膜。在螺旋脚上,外侧的1/5。主要用于治疗膈肌痉挛、咯血、内脏出血等。

⑭缓解哮喘。在对耳屏尖端处,如果某人对耳屏尖端不明显,可取对耳屏边缘的中点。此穴对呼吸中枢有兴奋和抑制作用,可止咳、平喘、止痒,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

耳针选穴及操作方法

如何探索耳穴

①观察法。当人体生病时,耳廓的某些部位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如小红点、小黑点、小水泡、白色或红色丘疹、脱屑等。这些反应可以作为诊断或治疗的参考。治疗。

②压痛法。寻找靠近耳点的最痛点,患者可能会感到压痛。方法是用毫针柄或火柴棒缓慢而均匀地施力探查。探查时,应让患者比较哪一点最痛,以便及时反馈,以便查明。一般当按压最痛点时,患者往往会皱眉、躲闪,甚至痛得大叫。如果找不到痛点,可以用手指按摩,休息一会儿再探查,或者探查对侧耳穴。

③皮肤电阻测量方法。当人体生病时,耳廓的某个部位的抵抗力会变低。我们可以使用皮肤电阻计来检测。

耳针选穴原则

选择少数但精准的穴位。一般采用患处同侧耳穴进行治疗,但也可采用对侧或双侧穴位。为了增强疗效,必要时可在一个穴位扎2针或斜刺。选穴的一般原则包括以下三点:

①根据对应部位选穴。对于肝脏疾病,可以针刺相应的“肝”穴;对于胃痛,可以针刺“胃”穴。

②中医辨证选穴。根据经络、脏腑理论选择腧穴。皮肤病可选择肺穴(肺主皮毛);耳鸣、听力下降可选“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对于眼部疾病,可选择“肝”穴,因为“肝开目”。眼中”。

③根据常用穴位的特殊功能和临床经验选穴。比如神门、交感神经镇静镇痛效果较好;辛穴对落枕有一定疗效。

耳针操作方法

①根据诊断确定穴位。用探头轻轻、缓慢、均匀地探查最明显的压痛点。找到敏感点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用消毒后的28号1.6厘米针刺入耳穴中间,以不刺入耳廓为原则。针灸时,用左手拇指固定穴位周围,食指支撑穴位背面。这样既可以控制针刺的深度,防止针刺入对侧,又可以减轻针刺的刺痛感。大多数患者进针时会感到强烈疼痛,因此初诊患者在进针前应做好一些心理工作。

② 进针后要扭动,以免产生强烈的酸痛和肿胀。一般情况下,留针20至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扭针1次,同时移动、按摩患处。例如,腰痛患者在针灸过程中同时活动腰部,可以提高疗效。对于慢性疾病,针可以留置几个小时。如有必要,可用图钉状皮内针将针头埋入皮肤内。

③ 拔针时,准备一个干燥的棉球,以防针孔流血,用压迫止血。

④针刺时间一般为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⑤皮内针灸法。使用特殊的图钉状皮内针刺入耳点并用胶带固定。这种方法可以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比较适合一些慢性病和偶发性疾病。对于路途遥远、工作繁忙、就诊不方便的患者来说也更加方便。埋针后嘱患者定期按压,以增强刺激,增强疗效。皮肤埋针操作过程中,应进行严格消毒,埋针时间可达5~7天。

耳针的禁忌症及针刺昏厥的治疗

怀孕2~5个月最好不要针灸。对于习惯性流产的孕妇,5~9个月内最好不要针灸子宫、卵巢、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以免造成流产或早产。

如果过度劳累、饥饿、体虚、压力大的患者需要针灸,最好躺着,以免针晕。

耳廓有冻伤或炎症时应避免针灸,以免炎症扩散。如果需要针灸,请避免在炎症周围针灸。可以先针灸外耳和肾上腺来治疗冻疮和炎症。耳针治疗时,必须严格消毒耳廓。如果出现炎症,应停止针灸,并涂抹碘酒和消炎药膏,以防止感染扩散到软骨。

耳针一般不太可能引起晕厥。如果发生昏厥,会出现头晕、头晕、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等症状。轻度晕厥不必拔针,只需躺下休息,缓​​解紧张情绪,给病人喝点温水即可。若发生严重针晕,应立即拔针,并将拔出的针立即刺入肾上腺、皮质下、心脏、枕头等穴位,并让病人处于低头位恢复。有时针灸后,耳廓出现特异性疼痛,或出现头晕、头晕、心悸、恶心、下肢发凉、或全身麻木等症状。这多是由于针刺肾上腺、交感神经、内分泌、肺、肾等穴位太深或方向错误造成的。一般通过拔针,上述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如果症状仍未缓解,则应拔除针头。

①耳针的应用范围。耳针不仅用于治疗,还用于麻醉、疾病预防和辅助诊断。

②预防。针灸可以预防某些疾病。例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时,针刺腮腺穴、神门穴可预防晕车、晕船。

③辅助诊断。当人体生病时,耳廓的某些部位会出现反应。对于某些疾病,可以根据耳穴的不同反应来判断相应脏腑有无疾病。例如,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的急性腹痛,可以探查几种疑似疾病对应的耳穴。当发现明显压痛点时,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即可做出诊断结论。

④治疗。耳针的适应症非常广泛。现在它不仅可以治疗很多功能性疾病,比如神经衰弱、失眠等,而且对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炎症、溃疡等也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止痛、消炎的作用更加明显。明显的。最近又用于治疗胆道结石。

⑤耳针麻醉。针刺某些穴位,采用手法针法或通电流,可以为手术提供镇痛作用。

⑥耳针治疗常见疾病:耳针现在应用广泛,可以治疗100多种疾病。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疾病,见表5-9。

表5-9 常见病证耳穴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