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治病去疾一双手,国宝推拿代代传

有一双手,妙手回春,抚愈万千百姓;有一双手,笔耕不辍,钻研医学理论;有一双手,广生仁爱,传承中医推拿。这双手的主人,便是我国中医推拿界泰斗之一、著名的国医大师李业甫。自1959年行医以来,李业甫一直活跃在临床一线,诊治的患者已有数十万。

与推拿结缘:幼年经历坚定学医信念

年过九旬,仍然奋斗在临床一线。李业甫这种对于工作岗位的不懈坚守与热情,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有关。李业甫从小便立志要从事医学行业,用一双手治病救人,抚愈百姓。但事实上,这位国医大师到17岁才第一次走进课堂。

1934年,李业甫出生在安徽省定遠县一个贫寒的回族家庭。后来由于当地大旱,庄稼歉收,4岁的小业甫随父母一起迁到肥东。幼时家贫,兄弟姐妹较多,父亲靠给别人种田养活一家人。8岁时,李业甫被送到舅舅家,帮舅舅放牛糊口。后来,李业甫的弟弟得了“慢惊风”不治身亡这件事对李业甫的影响很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学医治病救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村里有位张姓先生免费教穷孩子识字。17岁的李业甫便开始跟着张先生读书识字。念了一年私塾之后,李业甫才到正规小学就读。从小未能正常读书识字的他,此时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于是,他抓紧一切时间补课。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读完小学,升入初中。初中毕业时,李业甫得知合肥医士学校对贫困生不收生活费,这让他十分动心。再想到幼年时乡里乡亲缺医少药的情形,他更加坚定了要去学医的决心。于是,他报考了合肥医士学校,立志救死扶伤。3年学成毕业,适逢安徽省卫生厅选调5人到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学习推拿,这让李业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业甫在医士学校的学习以西医为主,推拿方面接触得很少。但当他听说推拿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双手揉按就能给人治病,他便很想进一步学习一下。在他心里,这种无须药物、仅凭手上功夫就能治病救人的技术,对贫苦家庭有着巨大的帮助意义。于是合肥医士学校毕业后,李业甫又到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接受了培训。当时的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人才济济,现如今推拿学科的泰斗级人物,许多都曾在那里学习。朱春霆、王松山、钱卿福、王纪松、丁季峰等推拿界前辈共同创办了这所推拿“黄埔军校”,为学生传道授业。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李业甫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推拿的奥秘。在推拿学校学习的日子并不轻松,除了学习中医理论,还要学手法,一边记,一边练。李业甫记得,当时每天都要上3节手法课,一节练功课,授课老师从上课盯到下课,有谁做得不到位,马上纠正。李业甫耄耋之年还能奋战在临床一线,正是得益于当年练就的扎实基本功。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的学习结束后,李业甫又先后求学于安徽中医学院夜大及安徽省卫生厅举办的“国术推拿”学习班。在这期间,李业甫跟随中医推拿界各名家老师学习手法,吸取了非常宝贵的经验。经过系统的培训,1962年,李业甫顺利地被分配到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推拿工作。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曾经的放牛郎终于成为一位靠双手治病救人的推拿医师。

从医数十载:解患者所患,忧患者所忧

从医多年,李业甫一直坚持“心系患者、以人为本”的博爱精神,解患者所患,忧患者所忧,用自己的双手帮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掌握了更好的医疗技术,才能救助更多的患者,因此,即使踏上了工作岗位,李业甫也没有停止对于推拿知识的摸索。从医期间,经过努力钻研,李业甫将海派推拿及新安医家推拿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推拿手法——“李氏推拿法”。针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他还首创“李氏颈椎定位旋转复位法”和“李氏腰椎推拿牵引复位法”,多年来治愈全国各地颈、腰椎病患者达20余万人,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水平,也要有“悬壶济世”的博爱精神。工作中,李业甫将这一精神也发挥到了极致。面对前来看病的患者,李业甫总是会悉心安慰每一个人。有些急症患者来看病时会感到慌张、焦躁不安,李业甫看到了,也会将他们小心扶到床边,一边细语宽慰,一边用手诊治。“后背还疼吗?”“这样按着腰,会感觉到酸胀吗?”针对不同的患者,李业甫会仔细询问,不断地变化手法,调整力度,悉心诊治。遇到幼儿患者,李业甫还会拿出糖果、苹果等零食或一些小玩具,一边与孩子聊着玩着,消除他们的就医恐惧,一边引导孩子配合治疗。除了治疗中的悉心关怀,李业甫在治疗费用方面,也是尽可能地为别人考虑。自己小时候经历过苦日子,他深知看病对于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负担。在得知因自己成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挂号费按国家物价规定调至53元时,他替患者心疼无比,并主动按普通门诊挂号费收费。在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时,李业甫经常免收挂号费和部分治疗费。外地患者慕名前来就诊时,考虑到他们路途遥远以及路费,李业甫哪怕不吃饭、不休息,也会尽量安排加号,帮助他们得到及时的诊治。在获得”国医大师”称号后,李业甫主动要求只收取普通挂号费。

李业甫对待患者几十年如一日的真诚、友善,因此,很多患者都与李业甫成了很好的朋友,并保持着长期的联系。不时地还会有些患者专程前来探望李业甫,感谢李业甫曾经的治疗与关心。对李业甫来说,看到曾经的患者摆脱了疾病的困扰,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心里是十分喜悦的。“关心患者,救死扶伤,一视同仁,不问贫富贵贱。”这便是李业甫多年行医路的真实写照。由于求医者络绎不绝,时至今日,李业甫不顾年迈,依然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我在22岁那年走进校园,迈上学医之路,前往上海就学古老推拿医术。是国家培养了我,安徽养育了我。学成归皖,我便积极投身安徽省推拿事业,从事医教研工作。”李业甫说。

推拿如用药:“32 字”凝结学术思想

除了治病救人,李业甫对于学术的钻研也从未停止。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总结,使得李业甫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学术之路。“病证合参,筋骨并举;博采众法,禅冠其宗;柔中寓刚,一拨见应;医禅结合,治养并重”,这32个字是对李业甫学术思想最好的总结。32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是李业甫多年学习钻研,临床实践的总结与提炼。

所谓病证合参,筋骨并举,这是李业甫治疗思路的一种总结。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理论的一大特色,推拿如用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李业甫认为,在具体的推拿治疗过程中,也应该根据不同的病、证确定治法,按照“君臣佐使”的轻重关系选取合适的推拿手法和治疗穴位,做到有的放矢。这也对推拿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筋骨并举,便是要使揉筋与正骨并举。诸如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等松解类手法能松解软组织,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并解除筋肉痉挛;而旋转法、扳法、拔伸法等整复手法可作用于骨关节,起到矫关节、正错缝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是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常常筋伤与骨伤并存,故应做到揉筋与正骨并举。

博采众法,禅冠其宗。这是李业甫对其学术经历与推拿手法的一种概括。李业甫先后求学于多位推拿名家,博采众家之长,吸取了众流派的宝贵经验。在研习了各推拿流派手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推拿手法。李业甫推拿手法应用虽广,但一指禅类手法的应用频率居于所有手法之最,他也被称为一指禅推拿第一人。李业甫认为,“一指禅”手法与其他手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的力是在“点”的基础上连贯成“线”,即通常所说的“推穴位,走经络”。从外表看来,医者动作非常轻松自如,似乎并没有用劲,但病者被治疗的部位却感觉柔和而舒适,由点成面,渐渐地渗透到肌体深部,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李业甫在临证时以一指禅类手法为主,但在治疗不同疾病時不拘于法,杂糅了其他各类推拿常见手法。

柔中寓刚,一拨见应。一指禅是一种中等刺激量的推拿手法,看似以一指在患部轻揉慢拨,但实则力透筋肉,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如果说柔中寓刚是操作的要求,那“一拨见应”便是一指禅的治疗目的。李业甫认为,推拿医生必须勤于治学、苦练手法,熟练把握不同疾病的性质及不同手法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做到“手法精巧、定位精淮、力度精确”,方可起到“一拨见应”之功效。

说到医禅结合,治养并重,必领从一指禅推拿的起源说起。一指禅推拿要求医者意守丹田,将意念贯注于手法中,要求意念的集中。和其他医生不一样,推拿医生是以人疗人,以自己的手法、功力为患者解除病痛,推拿医师的双手就是“针”,就是“方药”。李业甫在临证中亦体现了“禅”的精神。他认为,在运用一指禅推法操作时,医者必须思想集中,两目凝视,气沉丹田,将全身功力运至拇指之尖。同时,李业甫认为推拿需要自然着力于指端,不要刻意向下按压和使用盲力。李业甫的推拿过程中,看似以一指在患部轻揉慢拨,但实则全神凝聚、力透筋肉,外柔内刚、刚中带柔。

育专业人才:手把手实现推拿传承

谈及推拿事业的发展,李业甫表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才。因此,李业甫除了给患者看病,平时也会很认真地带徒弟。“中医推拿可以作用于全身,治疗多种病症,但推拿手法的轻重缓急很有讲究,必须操作得当,才能起到理想的临床效果,所以‘传帮带’非常重要。”李业甫坚持在临床实践中教学生们推拿手法,在他看来,讲得再好,也不如手把手地教效果好,他坚持出诊,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学得更多、更快。

除了出诊带教,李业甫还定期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在读本科及研究生学生举办“解惑小课堂”,让年轻的学子们尽早对中医推拿有全方位的认知和体会。“面对不同的病症该如何治疗?”“如何确定复位具体点?”“发力时如何把握‘柔’与‘刚’的关系?”涉及具体操作,李业甫还会把学生叫上前来,亲自示范,并手把手教学。

长期以来,推拿技术主要靠的是“师带徒”式的口口相传,因此相关的医学论著也比较少。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推拿、学习推拿,李业甫边实践边总结,几十年里,先后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在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李业甫看来,中医推拿的学术理论和各种手法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此,他四处奔走,求各方人才施助,积极成立推拿学会。1982年,安徽省推拿学会成立,李业甫先后担任了3届主任委员。他还长期担任安徽中医学院推拿教研室主任,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一套推拿专科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建立起完整的推拿学科教学体系。推拿就是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疾病,而对于没有疾病的人来说,也可以通过推拿来“治未病”。为让普通百姓能掌握推拿手法,李业甫还著书《自我保健穴位推拿》,发行量高达22万册。

开设推拿专业课程、撰写推拿理论著作,多年来,李业甫培养并影响的中医推拿专业人才不计其数。李老告诉我们,自己虽然年岁已大,但责任仍在,中医的发扬光大需要一代代医者的传承和创新,不畏艰难地走下去。

“学科研究积经验,撰著多部育儿孙;古老推拿焕青春,走出国门为世人;满目青山夕照明,国宝推拿代代传。”这是出自李业甫《推拿心悟》中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多年从医经历的真实写照。推拿是一项艰苦而神圣的事业,也是李老坚守了大半辈子的职业。他用治病祛疾的精湛技术,孜孜不倦的教学精神,守正创新的推拿理念,仁而爱人的高尚医德,生动书写了自己作为一名国医大师的传奇人生。

(编辑    董    玲、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