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厨艺

中秋佳节吃什么_中秋佳节的传统美食介绍

中秋节我们都会吃月饼,已示团团圆圆。但是,你知道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哪些传统美食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秋佳节的传统美食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中秋节吃月饼由来 每年的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是什么呢?专家日前对此进行了解释。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制作月饼经验的日益丰富,市场上月饼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工艺越来越讲究。 对于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的说法,民间故事的说法则更加多彩多样,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故事。 一说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点死脑筋的后羿,太阳都能射下来,老婆却没能看住,被不屑之恶徒给逼到了月亮上,从此过上了两地分居、永无相聚的非人道日子。于是,月饼便成了寂寞嫦娥与夫君后羿彼此思念,梦想团圆,寄情喻意的物品,当然还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树,民间也就有了中秋节的时候做月饼,吃月饼来怀念他们的习惯。 二说是吴刚折桂。倒霉的吴刚,运气不济,犯了错误被罚做无用功,每日里砍树不止,却愈砍愈结实,这里砍断,那里便已经又愈合了。他哪里知道所谓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树原本就是用来惩罚他的,怎么可能被他轻易砍断。小人物和大人物斗,总是斗不过的,天界里也是一样的。 三说吃月饼的来历就有点史书的味道了。说的是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汉人,暴虐残忍,民不聊生。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红巾军,就有了要饭娃出身的丐帮首领朱元璋,就有了朱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胜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来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带陷的小圆饼。而起义的指令就藏在了陷里。从此,就有了一个来自朝廷的纪念胜利的日子,和一个被赋予了特别纪念意义的吃食----中秋节和中秋月饼。 四说据说是流传最广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为讨伐北方的突厥,大举进攻数次,终于于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回朝,苦战数年的将士们也终得和家人、故土团聚。举国欢庆之机,有个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进贡上一种带陷的面饼。其装饰华丽,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传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 (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饼、庆中秋的喜庆节日。 总而言之,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吃鸭子 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都要在八月十五这天买饼子,杀鸭子,欢度这个传统节日。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饼子、杀鸭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节,看着一年艰苦劳动的收获,以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热闹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 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节,看着一年艰苦劳动的收获,以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热闹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 现在这种谢神仪式已不复存在了,但是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据说是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指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当初汉人起义,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汉人在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来代替,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剥鬼皮” 。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美丽、聪明、善良、勤劳。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那天八月十五,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两老吃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那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中秋佳节的传统美食介绍相关文章: ★ 中秋传统美食做法 ★ 老北京美食介绍 ★ 陕西十大美食介绍 ★ 济宁美食介绍 ★ 宁夏回族美食介绍 ★ 潮汕特色美食介绍 ★ 湛江十大美食介绍 ★ 广东中山美食介绍 ★ 常州特色美食介绍 ★ 本溪美食介绍